欢迎来到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连续两次通过JCI认证的公立医院、首届浙江省“十佳医院”

院务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院务动态>医院动态

“我是党员,这时候不能退!”鄞州这个实验室核酸检测跑出“加速度”

作者:来源:发布日期:2021-12-21浏览次数:7135

7日起至今,作为宁波六大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之一的鄞州人民医院承担起了鄞州辖区以及镇海部分核酸检测的重任。短短4天多时间,30名“病毒捕手”24小时连轴转,近20万人次核酸检测出炉。

“标本到了!”10日上午,运送核酸采样标本的工作人员在核酸交接群里喊了一嗓子。

“收到,马上下来!”几秒钟后,核酸检测基地样本接收工作人员出现在了鄞州人民医院17号楼,随后,若干个装有核酸采样标本的蓝色箱子被搬运了进来。

鄞州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汪一萍说,从7日开始,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出现,有时一天甚至会出现10来次。由于标本都是10人一管的,相当于每一管都对应着十人份的标本。

为了节约后端检验人员的时间,汪一萍特意设置了样本处理人员,他们负责拆包、消毒、登记信息、录入检测结果等工作。这些环节后,核酸采样标本才会来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简称PCR室)。

PCR室里,20多台设备24小时运转着。检验医生更是一刻不停地盯着电脑屏幕,分析扩增曲线和数据,判读检测结果。

检测人员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是查找病毒的“捕手”,风险系数高。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实验室成立了核酸检验临时党支部,30名医务人员中有10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检验人员增加至30人,分成3组,24小时三班倒。”党员汪一萍说,“其实,我们对具体时间已经没有概念了,有些检验人员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有着16年党龄的检验人员鲁勇是这次核酸检测主力队员之一。时隔一年再次采访鲁勇,记者发现他瘦了不少,头发凌乱,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一问才知道,鲁勇已经30多个小时没有合过眼了。

“忙啊,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打理自己,我们很多同事真的只睡一两个小时。”鲁勇的这句话让记者有些心疼,“再难也要扛下来,一批批核酸采样标本在往实验室送,很多人都在等结果。我们苦点,大家就能更宽心一些。”

 

鲁勇说,实验室除了重点保障来自镇海部分核酸采样标本外,同时还承担着本院以及医共体各分院的核酸、隔离点等采样标本检测任务。

7日宁波启动I级应急响应后,前来进行核酸检测采样的人数激增。也就是从那时起,鲁勇开始了白天连着黑夜地干的日子。7日,鲁勇原本应该是晚上8时进实验室,可他在下午3时就在院感人员的监督下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及两层橡胶手套,走进了实验室,这一干就干到了8日中午12时左右。

最后,是鲁勇的同事把他赶出了实验室。鲁勇回忆说,打底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最后连话都不想和同事说,只想在保障核酸检测质量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快一点再快一点。

 

因为身体实在有些扛不住了,鲁勇连午饭都没吃就回宿舍睡觉了。结果,刚睡下不到一个小时,群里又传来了大量核酸采样标本到达的消息。鲁勇起身,喝了两小口咖啡后再次进入了实验室。

“实验室里是不能吃东西的,进去前喝两小口咖啡是为了提神。”鲁勇说,“但又不敢喝多,因为这样就可以省下上厕所的时间。”

采访时,记者发现鲁勇左手的手指已经磨出了茧子,询问后得知,原来鲁勇和同事们都是单手开盖,然后另一只手拿吸样枪。因为标本量太大,从最初的单手开盖导致手麻,到最后手上磨出了茧子。

6日样本近5000管,近2万人次;7日近7000管,近1.5万人次;8日近2万管,近15万人次;9日近1.2万管,近1.6万人次!几天时间,合计4万多份、近20万人次核酸检测结果在这个实验室出炉。

尽管工作量翻倍上升,鲁勇还是和同事们保证从接收标本到出检测报告,平均时间是6小时。“我是一名检验人员,更是一名党员,这时候不能退!”鲁勇坚定地说。

 


相关资讯